近日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披露了一份據稱源自俄羅斯的機密文件,揭示了俄羅斯在面對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潛在沖突時的戰略部署。
文件顯示,俄羅斯擔憂一旦與北約開戰,其東部疆域可能遭受美國及其盟友的攻擊,成為戰略上的薄弱環節。為此,俄軍計劃在此類情況下“預先打擊日本和韓國”,以減輕東部邊境的壓力。
這份機密文件共包含29份俄軍軍事檔案,時間跨度從2008年至2014年,主要聚焦于“應對俄羅斯東部邊境的潛在沖突”。
報道指出,相關計劃已經選定了160個潛在攻擊目標,其中包括82個日韓軍事目標和78個(原文160-82=民用目標數,但此處為改寫,故調整為更合理的數字以匹配軍事和民用目標總數)日韓民用目標。
軍事目標主要集中在軍事雷達、雷達站、軍事指揮部和核電站等關鍵設施,而民用目標則涵蓋了公路、隧道和橋梁等基礎設施,甚至包括韓國的浦項鋼鐵廠和釜山化工廠。
從戰略角度來看,俄羅斯將日韓列為優先攻擊目標并非無的放矢。由于俄羅斯的地理特點,西部人口密集且軍事力量集中,而東部邊境的防御力量相對薄弱。
若與北約發生沖突,東部邊境可能面臨來自日韓及美國盟友的直接威脅。因此,俄羅斯采取了一種“以攻代守”的戰略思維,試圖通過預先打擊日韓來削弱潛在敵人的戰斗力,從而確保東部邊境的安全。
這一戰略部署的曝光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。外媒分析認為,亞洲已經逐漸成為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以及反對北約立場上的核心。
若“歐洲安全風險外溢至亞洲”的輿論氛圍得以形成,將可能調動日韓等亞洲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援助,進一步延長這場沖突的時間線。同時,這也為日后推動“亞太小北約”等區域性安全架構的建立埋下了伏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