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還沒正式上任,其強力打壓遏制中國的“獠牙”已經展露無疑,這表明其意在推動“脫鉤”。其實,有三大因素決定脫鉤是一種必然,只有一種情況出現時或許會出現意外。
“戰略脫鉤”這一說法,雖然在特朗普上一任期時被公開提及,但其根源可追溯至奧巴馬時期,當時美國的戰略家們已在深入探討這一問題。
之所以提出“戰略脫鉤”,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,美國對華戰略計劃的核心是“戰略接觸”,旨在“改變”中國。這一戰略計劃的設計基于三個主要考量:
一是通過緊密的“接觸”,向中國“滲透”西方意識形態和美國的“普世價值觀”。美國期望中國能迅速“西化”,利用中國對外開放的機會,讓更多人接觸到西方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、生活方式,尤其是美國的普世價值觀。美國試圖通過展示西方的發展優勢,來證明資本主義道路的正確性,或引發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合理性的質疑。
二是基于西方的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理論。該理論認為,當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,可能會陷入經濟增長動力不足、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困境,難以躋身高收入經濟體。此時,中高水平收入、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群體可能會對個人及家庭前景感到憂慮,甚至對社會、政治體制或政府產生強烈不滿。美國曾視這一群體為改變中國的有力“杠桿”或主力軍。
三是利益驅動。中國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,這是西方資本最為看重的。美國希望通過非對稱合作來控制中國的產業和經濟,使中國成為其永久的“加工廠”或“勞工營”,從而攫取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。
2024-12-27 15:22:35
2024-12-26 17:19:36
2024-12-25 16:32:47
2024-12-24 15:28:18
2024-12-23 16:32:41
2024-12-20 10:10:38
2024-12-18 11:41:46